第七百八十七章 揭穿秦克和宁青筠弄虚作假的真相
“哐当哐当……”耳边不时传来列车与铁轨连接处碰撞发出的声音,秦克打了个呵欠,从小憩中清醒过来。
旁边的宁青筠已因为旅途的疲惫,枕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
秦小壳坐在宁青筠旁边靠近窗户的座位上,倒是颇有精神,正在拿素描本画着画,瞧画到一半的线条轮廊,依稀就是秦克和宁青筠蹲在田地里一边扒着沙土,一边与老农聊着天的情景。
这个小丫头绘画的水平倒是越来越高了。
秦克多少有点羡慕,他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几乎为0,画出来的画比幼儿园的小朋友好不到哪去,唱出来的流行歌五音不全,也就儿歌能唱得好点。这方面秦小壳与他完全相反,唱歌与绘面方面的天赋都是天才级别的。有时秦克也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同样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天赋能分配得如此极端。
闲来无事,秦克准备做些计划。为了避免惊醒宁青筠,他不便从自己背包里掏出纸笔,便示意秦小壳给自己一张纸一支笔。
秦小壳很快就递了过来。
秦克接过,开始琢磨起“青柠新能源及淡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计划。
目前一行人正坐在返回阿拉达市的火车里,到了阿拉达市后会先休息一晚,然后便分为两路,魏学铭等青柠植物培育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乘坐飞机返回京城,秦克则与宁青筠秦小壳纪家海等人飞返远州,继续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
经历过这次调研,秦克认为完美型沙漠红薯的再次优化工作属于锦上添花反倒不急,倒是清海湖的湖水淡化技术比较紧迫些。
自从三月左右试种结束取得了极佳的实际效果后,国家就开始在各个沙漠边缘的区域大力推广沙漠红薯的种植,并将沙漠红薯列入战略粮食储备,农民种出多少,国家就收购多少,还保证价格与市场价格的相仿且长期保持稳定。
再加上网上有关完美型沙漠种子的好评与热议,使得国内几个大沙漠都兴起了沙漠红薯的种植热潮,几乎能抢购到种子的农户都开始在沙漠边缘连牧草都种不了的荒地种起了完美型沙漠红薯。短短几个月间,沙漠红薯的种植面积便翻了近百倍,如果不是因为制种速度跟不上,种子限量供应,推广速度还会不断提速。
此刻列车行驶在苍茫辽阔的沙漠边缘,从窗边放眼望去,能看到远处除了黄沙外,还有一片片的绿色,那都是完美型沙漠红薯的种植田地。
看到自己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能造福社会,改善农民朋友的生活,秦克和宁青筠自然很欣喜也很自豪,但他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与欣欣向荣的沙漠红薯相对应的,是淡水资源的进一步紧张。
原本靠近沙漠的区域就是比较缺水的,今年的夏天又格外炎热,加大了江河流域的水分蒸发,使得江河的水流量大减。
一方面是河流水量大减,一方面是用水量大增哪怕沙漠红薯对水的需求量很少,远不及常规农作物,但架不住推广种植的面积急剧增加,积小成多,就会形成很庞大的用水需求这些都导致了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调研的结果显示,虽然淡水资源变得更加紧张,但暂时未发展到“危机”的地步,只要平时节约用水,加强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今天的夏天熬一熬还是能熬过去的。
但如果接下来三年的夏天都继续出现这样极端炎热甚至气温再屡创历史新高,那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问题就几乎会百分百发展为淡水危机。
“最短只有三年时间啊……”秦克在心里嘀咕着,他收起轻快地转动着的笔,刷刷刷地写下:“目标时限:最短三年”的字样。
他虽然不认为人类真这么快就会迎来灭亡的危机,但“学神拯救世界系统”明明白白地写着要他研究出海水淡化技术,并表示“淡水资源会成为影响人类未来存亡的关键因素”,秦克还是不敢怠慢的。
尤其是近期的调研结果以及对极端天气的分析,都预示着人类在将来甚至可能就在三五年后的将来,会面临比较严峻的淡水危机了,到时世界各国因为淡水资源而爆发矛盾冲突甚至激烈对抗,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这让秦克感到肩膀上的责任重大。
距离淡水危机的到来最短只有三年时间,“青柠新能源及淡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中心”要取得清海湖的咸水淡化技术突破,而且还要推出具备大规模实施条件可以迅速推广的能源淡水一体化方案,难度并不小。
幸而秦克脑海里已有了特殊分支科技“水资源淡化净化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论知识,手里还有份《一种高效低能耗全自动的新型海水淡化技术方案》,能知道正确的方向,手下也集结起一群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多。
若是想先解决夏国西北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甚至可以先放下海水淡化的方向,集中所有人力物力专门针对清海湖的咸水水质进行淡化研究,估计一两年内就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了。
目前距离研究中心正式启用已过去两个多月了,“新能源部”与“淡化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部”的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新能源部”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研究高效电解水制氢技术,第二组研究低成本储氢技术,第三组研究安全可控的绿氢发电技术。
目前工业制氢的方法有化石燃料制氢天然气制氢化工副产物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等。其中天然气制氢因为技术成熟价格低是主流,化石燃料制氢污染大基本上已被严格限制发展,化工副产物制氢成本难以单独核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电解水制氢也因为电能消耗过大而很少被采用。
但秦克的研究中心目前研究的制氢技术方向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电解水制氢,一方面是秦克有把握通过光电风电潮汐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极大地降低用电成本形成正向循环,另一方面是《一种高效低能耗全自动的新型海水淡化技术方案》里记载有更先进更低能耗纯度更高的制氢技术融合了催化剂添加剂化学电极镀膜的质子交换技术。
至于绿氢发电技术,那主要是氢能化学电池方向了,能为海水淡化实现持续不间断的稳定供电。
“淡化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部”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研究“磁流体海水淡化法”,由主管周志树亲自担任组长;第二组研究“正渗透法”,由副主管纪家海担任组长;第三组研究“电化学介导海水淡化方案”,即电化学脱盐法,由秦克在年底物理学会年会上“捞回来”的罗守清担任组长。
“磁流体海水淡化法”“正渗透法”“电化学脱盐法”这三种新型海水淡化技术,在防垢能耗淡化效率成本等方面都比传统技术更具优势,目前世界各国都有研究这三个方向,但基本上都处于起步试验阶段,成果并不会比秦克的研究中心先进多少。
其中“磁流体海水淡化法”,通过磁流体发电技术来实现海水淡化,主要是利用海水中存在大量的离子有很好的导电率,它在磁场中高速流动时将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使水中的正负离子分离,形成电流,同时水中正负离子的分离也形成了无离子存在的纯净水。
“正渗透法”与目前主流的“反渗透法”相反,它不需要额外加压,而是利用水从较高水化学势侧区域通过正向选择透过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一侧区域的原理,能耗几乎为0,且盐分与水的分离效果好设备也简单,难点在于怎样实现驱动溶液的高效性低能耗性和可重复利用性,以及正渗透膜的低成本高效制备技术。
“电化学脱盐法”则利用电解池将含盐水分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然后通过电极的选择性吸附和膜的选择性渗透,将盐分从水中分离出来,技术的核心是电极和膜的设计和制备。
三种方法能相互促进共同配合,也能根据不同的水质进行不同的搭配,都是《一种高效低能耗全自动的新型海水淡化技术方案》里主推的新型海水淡化技术。
至于清海湖的条件适合哪些发电制氢技术哪些海水淡化技术,还需要派出技术团队进行专门的调研,这些工作就不需要秦克亲自跟进了,他只需要根据调研的数据来作出决定制订技术研究的实验方案就行了。
秦克一边分析着情况,一边写着研究思路与研究计划。
这时列车缓缓进站停靠,四周开始吵杂起来。因为车程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秦克觉得没必要买卧铺,就让卫锋安排了普通的硬座,也算是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环。
这个炎热的季节出行的人并不算多,车厢里有一半的座位都是空的,整体也比较安静。
直到此时列车减速入站,有乘客要下车,才变得热闹起来。
忽然听到前面有人问道:“徐教授,网上的新闻说秦克院士和宁青筠院士也有在这里做沙漠红薯的调研,你说我们会不会刚好遇到他们?”
声音比较年轻,似乎是个大学生。
听到自己的名字,秦克好奇地抬头看了过去,秦小壳也停下笔,跟着向前面张望。
坐在车厢最前面的似乎是几个学生,还有个戴眼镜的学者,五十岁出头,应该就是学生称呼的“徐教授”。
徐教授摇头道:“不一定,新闻说他们是从阿拉达市开始出发,沿着沙漠边缘城镇走,我们现在才去阿拉达市,怎会遇到他们?”
又有另一个女学生问道:“教授,你觉得秦院士和宁院士真的会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到田地里做调研吗?网上有些黑子说是以前的照片,还煞有介事地说他俩刚刚办完婚礼,目前正在国外旅游度蜜月呢,哪有度蜜月的时间跑大沙漠里吃灰的?”
有学生附和道:“是啊,而且他俩从没在围脖上承认有在沙漠这边做调研,新闻里也就只有阿拉达市的媒体发过一篇新闻稿附上一张照片,之后就再没动静了,其他城镇也没记者报道这事。而且这样的天气也太热了吧?我觉得就算他们想做调研,也不会挑这个时间。”
秦小壳听到这里就有点坐不住了,她知道老哥和嫂子不喜欢被人围着采访报道,搞得这次调研好像做秀刷名望一样,所以阿拉达市未经许可擅自发了一篇新闻稿后,老哥还专门打了电话过去,专门叮嘱过不要再发类似的新闻了,沿途的行程也开始保密,避开所有的媒体记者,没想到居然有人在网上黑老哥和嫂子,秦小壳只觉得怒意上涌,就要起身去理论。
秦克一手按住她,示意她冷静。
秦小壳嘟起小嘴,不高兴地重新坐下。
只听到那徐教授道:“阿拉达市的媒体还没胆量敢造这样的谣,而且凭我对那两位年轻院士性格的了解,我认为这事应该是真实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徒是不可能研究出‘计算种子学’与‘完美型沙漠红薯’的。我还听说过他们在研究种子前,就曾在高三暑假时全国各地跑,做实地调研,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你们可要学着点。”
那个女学生又问道:“但徐教授,我们只是研究植物遗传学的,为什么也要大热天跑来这沙漠调研沙漠红薯?”
徐教授倒是个好脾气,对学生的提问丝毫没有生气,只是温和笑道:“一味呆在实验室里,慢慢就会脱离实际,这对于科研工作者,乃至于学术研究,都是很致命的。”
徐教授说到这里,轻叹道:“目前夏国的科研圈学术圈越来越浮夸,像秦院士宁院士这样年纪轻轻却愿意冒着炎热去实地调研的,已是凤毛麟角了。这样的趋势很不好,会导致作为精英人士的学者科学家越来越不接地气,他们的研究会丧失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感知力,变得高高在上,说话不腰疼。”
“就像有学者建议‘低收入者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以增加收入’‘年轻人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通勤上,应该在公司附近租房子,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提升自我’……都只会让人徒增笑话。你们现在听着觉得可笑,但如果不坚持实地调研,你们迟早都会变成这样的人。”
“我们研究植物遗传学,属于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为什么做研究。若是不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怎么做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难道只是当成理论束之高阁吗?你们要学习秦院士宁院士,他们研究沙漠红薯,就是为了缓解沙漠化问题,更是为了让沙漠边缘的贫困农民有过上新生活的希望,出发点就很正确……”
徐教授正说着,已停稳的列车上陆续来了一些乘客,一个高举着手机挑染着黄毛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道:“各位老铁,我刚上火车,大家都看到了,之前我到这小镇上的几个沙漠红薯田地里问过了,都没人见过秦克和宁青筠,接下来我就要到阿拉达市,再采访一下当地的农民,到时就能揭穿他们弄虚作假的真相了……”
月底了,求下月票啊啊啊,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