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
有些事既然能够在历史上发生就注定它不会被轻易改变。
此时的武则天虽然错过了和李世民之间的一场相遇,但命运之神却似乎并不想让她再错过李治。
当武则天母女在武元庆两兄弟那如同防贼一般的眼神监督下仅仅带了少量行礼离开武家以后很快就见到了李绩。
李绩与武世彟虽然同在太原为官却没有利益纠葛,因此双方的关系还算不错。
他见到武则天母女前来投靠自然想要精心安排一番。
奈何杨氏母女都能算是美人,而且一个刚刚死了丈夫一个尚且没有出阁。
若是李绩将她二人留在身边照顾,那么不需多久恐怕就会传出一堆风言风语。
李绩稍微思考了一下便对杨氏开口道:“嫂嫂肯来投奔小弟乃是看得起在下。
但你我年纪相仿贤侄女又云英未嫁,倘若留在这太原城怕是不需太久便会惹来一堆闲话。
嫂嫂若是信得过小弟便在府中暂且安住,待小弟修书一封送与晋王殿下。
想来殿下定能妥善安置两位。”
杨氏开口道:“如今我母女已是无家可归之人,一切自当听任李长史安排。
只是晋王殿下身份高贵,怕是不愿接受我母女二人吧?”
李绩道:“这一点还请嫂嫂放心,晋王殿下宅心仁厚且与小弟还算君臣相得。
想来若是小弟求他此事定能办的妥帖。”
杨氏开口道:“常闻晋王殿下有甘罗,曹冲之才不知可是确有其事?”
李绩听了杨氏的闻听以后捋着颌下的胡须笑道:“殿下之才远比那甘罗,曹冲强上百倍。
他所创之学说若是大成当是我华夏第二位圣人无疑。”
杨氏和武则天听了李绩的话以后忍不住双双“啊”的一声发出轻呼。
随后杨氏便有些紧张的说道:“晋王殿下如此大才身边往来之人岂能有凡夫俗子?
我母女若是投靠于他岂不是害他失了颜面?”
李绩笑着摇头道:“嫂嫂想到哪里去了?倘若晋王殿下真是如此清高孤傲,小弟又怎敢麻烦于他?
况且嫂嫂当也听过,当初晋王殿下可是亲自出面为我河东百姓解决过旱灾的。
殿下能够与我河东百姓亲如一家,又怎会看轻了嫂嫂母女?”
杨氏听了李绩的话以后心下稍安。
于是她便开口对李绩说道:“如此便要麻烦李长史了,我母女不求其它,只求有个栖身之所便好。”
李绩笑着开口道:“嫂嫂将此事交予小弟便好,你母女暂时便在府中安心住下。”
杨氏起身行礼道:“如此便多谢李长史了。”
李绩侧身让过一礼随后便请来自己的夫人高氏让她安排杨氏母女在府中住下。
未免夜长梦多李绩并未迟疑,当下就修书一封派快马送给李治。
两地相隔不远又是快马传递因此李治很快就收到了书信。
原本他还以为李绩是有公务要与自己商量。
但是当他打开信件之后很快就被信中的内容吓了一跳。
李绩信中提到的杨氏和武珝李治并没有印象。
但当这两个名字和武世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李治马上就不淡定了。
他的历史虽然学得一塌糊涂但是他好歹也看过一些网络小说。
对于武世彟是武则天的爹这件事情他可是记得一清二楚。
这些年他可没少留意宫中的才女妃嫔们,就是想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一个姓武的。
李治并不知道武则天的本名叫什么,但他可以肯定宫里一个姓武的都没有。
如今这人没在宫里出现不会就是李绩信中提到的这位吧?
李治将刘安叫来对他开口问道:“老刘,你可知武世彟大人家中的情况?”
刘安道:“武国公就在并州为官奴才怎能不知?那里可是殿下的封地。”
李治听了刘安的话以后挠头道:“本王觉得你这话是在影射本王,可是本王没有证据。”
刘安笑道:“殿下事务繁忙对这些顾虑不上也是应该奴才怎敢影射殿下。”
李治狐疑的看着刘安问道:“没有吗?”
刘安摇头道:“没有,绝对没有。”
李治又挠了挠头说道:“那便将武国公家里的情况与本王说说吧。”
刘安答应一声开口将武世彟家里的情况说了一遍。
李治听到刘安大介绍以后开口问道:“你是说武国公家中如今只有一个女儿尚未嫁人?”
刘安道:“确实如此,那武国公家的长女早已出嫁,幼女也已早夭,如今只剩二女尚在家中。”
李治听了这话以后马上就皱着眉头思索起来:
这武珝想来就是武则天无疑了,只是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被招入宫中的。
莫非前世武则天在入宫之前便和李治认识?
想到这里他马上就在心里否定了这个猜测。
按照惯例此时的李治应该还住在宫里,前世的武则天绝对不可能在宫外见到他。
这么说自己的出现改变了一些历史的走向,但这种改变到底是好是坏呢?
刘安看到李治半天没有说话于是便忍不住开口问道:“殿下忽然打听武国公,可是发生了何事?”
李治开口道:“李长史送来书信请求本王帮忙安置武国公的夫人和女儿。”
刘安疑惑道:“武国公刚刚死去不久,那国公夫人就被赶出家门了?”
李治点头道:“看来这两位国公家的公子是只想要国公留下的好处而不想要他留下的负担啊!”
刘安撇嘴道:“如此不孝之人在整个大唐都是少见,殿下最好让李长史盯紧了二人。
免得他们再做出一些其它混账之事平白污了并州的名声。”
李治笑道:“大唐自有律法,他们犯事自有律法惩戒。
本王哪能让李长史在他两人身上浪费精力?”
刘安想了想点头道:“殿下说的也是,只不知这国公夫人要如何安置?”
李治想了想说道:“府中也没有女主这家中的丫鬟侍女便交给国公夫人打理吧。
至于那国公之女...她此时正是读书的年纪,便让她到学院中去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