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这钱不是白拿的
董事副总经理林昌久的感慨没有错。
80年代各显神通,没有所谓的什么首富。
除了吹牛逼的那几位,第一代的首富还真是养殖兼卖饲料起家的。
人口众多市场大,农牧业确实大有可为。
转眼之间过了20多天。
10月5日。
有一篇大文章,《柳河5.7干校为机关提供了新的经验》。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
这份文件对红星轧钢厂没啥影响。
通知要求的是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干部去参加劳动。
各地也就陆陆续续办起了干部学校,当做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
一般选在比较偏远穷苦的农村,在当地建出一个农场。
去干校的人,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一律都被称为‘学员’。
学习内容除了思想方面的,就是自食其力。
包括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平整田地盖房子等等,反正农民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
学习时间一般的是12年,彻彻底底的接地气。
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有好些人在单位被折腾怕了,宁愿待在这也不待在单位,就图农场里比较清静。
傍晚时间。
95号四合院的前院。
阎埠贵和董大爷正在下棋。
“后院老刘现在连家都不回了,住到机械分厂的工地上了。”
董大爷盯着棋盘,“谁叫他要当机械分厂的车间主任呢,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有这时间赶路还不如多睡会。”
“都快退休的人了,还折腾个什么劲!”
阎埠贵摸了半天的棋子终于决定拱卒,“嗐!你又不是不知道他?”
哐当作响,李俊义扶着自行车下班回来了,“您二位下着棋呢。”
“你今天回来挺早的。”“你们厂不错,发水果罐头了。”
后生礼貌问候,两位长辈也礼貌的回应着。
李俊义知道阎埠贵是误会了,停下来解释道:“我这是自己花钱买的。”
“红星轧钢厂国庆的时候发了罐头,院里好些小孩子吃了,我家的也闹着要。”
“国庆的时候人太挤了,明天中秋节,我就买了一瓶回来给孩子们补上。”
向阳花生产大队的罐头厂今年给轧钢厂送了3万多瓶的水果罐头。
轧钢厂包含几个分厂的人,人手两瓶罐头,全厂上下对新上任的陈国栋副主任交口称赞。
董大爷好心问道:“你媳妇同意了的吧?不然你们又得吵架。”
李俊义笑道:“早商量好了的。”
阎埠贵又扒拉小算盘,“不知道你家要买,不然我家还有两瓶。”
李俊义不接这个茬,“您自个留着吃吧。”
“阎解成现在就差拿着大喇叭喊,他给您孝敬了两瓶水果罐头。”
阎解成在总厂,于莉在火腿肠分厂,包括隶属农副业办公室在乡下种菜的阎解旷,三人领到了6瓶。
董大爷同样劝说道:“老阎,你别老那么抠了。你家现在的情况可以了,该吃吃该喝喝。”
阎埠贵可不这样认为,“吃罐头我还不如吃肉呢。”
李俊义笑嘻嘻道:“吴名不是说了么?乡下的生产队准备要生产香菇猪蹄罐头了。”
“估计过年的时候,轧钢厂发的就是猪蹄罐头。”
阎埠贵也听说了,“猪蹄罐头没多少肉,那是卖给外国人吃的。”
生猪出栏增加,猪肉暂时有各种途径消化,骨头多的猪蹄出现了一些滞销。
刚好菌袋种植的香菇也有好些挑剩下的边角料。
李铭给向阳花大队的罐头厂指了条新路子,自筹资金发展香菇猪蹄罐头。
上面不是不想投资扩大产能,纯粹是没钱投资。
既然有生产队愿意投钱上项目处理滞销物资,也就允许了。
轧钢厂想直接采购反而变得更难了。
因为用了上面划拨的铁壳罐头瓶这些物资,罐头厂也就进了计委的生产计划里。
罐头厂生产的产品都要交给批发公司或者出口公司。
轧钢厂想要计划外的物资,只能拿出合适的东西来换了。
手上有火腿肠分厂,轧钢厂想换什么物资都很有信心。
同一时间,海淀。
火腿肠分厂的对面,轧钢厂机械分厂。
陶瓷窑炉场地已经平整好了地面,小平房的四周也打好了地基,砖墙房顶还没有盖,附近堆放了好些建筑材料。
隔热砖今天刚到,周晓白和罗芸跑来看窑炉的安装。
罗芸探头探脑的问道:“外面这个大铁壳是你们轧钢厂做的吧?”
李铭回应道:“机械分厂帮忙压好焊接好的,先凑合着用。”
罗芸看得直摇头,“怪不得土里土气的。”
正在帮忙打下手的张海洋说道:“要那么好看做什么?能用就行。”
陶瓷技术员曾祥民介绍道:“主要是为了结实,怕焊接的不够牢靠,多焊了几块钢板。”
“我们平常不用移动它,笨重一些也没问题。”
周晓白疑问道:“这些白色的砖头,真能抵挡住高温么?”要是红砖青砖之类的,她反倒是不会怀疑。
李铭微笑道:“港城的人说这是日笨的最新产品。”
“既然人家敢送给我们,我们就蛮试一下,不行我们再换其他的。”
我国在50年代的时候从研究氧化铝陶瓷刀具为切入点,开始进行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
60年代才开始研究碳化硅陶瓷压电陶瓷铁电陶瓷等。
68年的时候氮化硅和碳化硅陶瓷仅仅是起步阶段,氧化锆陶瓷的研究更为粗浅。
国内不好找高温隔热材料,他让太平洋钟表集团的日笨分公司找到可靠的材料,然后火速运送到港城,再弄回国内。
分析化学的陶枫插话道:“从隔热砖的说明书上看性能够用。”
“实物来看,这些隔热砖都是由空心的材料制成的,隔热效果应该很好。”
孙昌成也同意道:“1500度可以试试。”
“港城还挺贴心的,把测温锥高温耐磨热电偶这些也一起送来了。”
从事激光研究的童思镛对烧窑一窍不通,帮着打下手传递隔热砖,“最贴心的是支援了研究资金。”
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童思镛这么卖力是因为等忙好窑炉建设,完成了维生素C项目的周晓白要开一个新项目。
研发一种类似X光的仪器设备来探测大脑的内部。
虽然激光和X光从产生方式性质等方面讲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总算有个能挨着边的项目研究,已经很不错了。
张海洋抱怨道:“打来的30万港元,结果我们只拿到了10万元人民币,被他们中途截留了好几万块钱。”
被截留的钱,李铭丝毫没有意见,只当是换汇的成本费用。
交钱能拿到钱算是还不错的了。
镁国为了美元,加强了外汇管制,他镁国分公司的钱想汇到港城变得很困难。
为了维护英镑,瑛国也有增加税收限制贷款进口要交50%保证金等外汇管制措施。
稍微有个好消息,借了一屁股外债的珐国暂时稳住了法郎,放松了外汇管制。
郑桐和袁军一起抬着一筐的隔热砖过来。
刚好听到一嘴,郑桐搭话道:“这还是你们能耐大。我去拿估计一分钱都没有,还会被抓起来审问,估计是跟我爸一样出不来了。”
这话说得在场的一堆有问题的人深有同感。
李铭糊弄道:“这钱不是白拿的。等研究出来了可用的产品,人家有优先采购权。”
张海洋几下子搬好了隔热砖,“我都听说了,咱们的出口陶瓷现在是发愁卖不出去,巴不得有人采购,他们用不上什么优先不优先的。”
罗芸突兀说道:“张海洋,你今天做事挺勤快的啊?”
“要是以前,你肯定磨洋工,而且最近都没见你到处瞎蹓跶了。”
张海洋习惯性的回怼道:“你才瞎溜达。”
“我是跑外勤工作的,最近没什么外勤任务,我当然不用到处跑了。”
嘴巴上是这么说,实际上张海洋私底下找李铭商量过了,最近要低调一些。
暂时还不知道今年秋冬会不会有征兵,但是提前准备是要的。
即使今年冬天没有,明年年初很可能像今年年初一样会有。
因为66和67届的人很多都下乡劳动去了,这些离开了京城的人是占用外地的名额。
相当于留在京城的人被选中的机会更大了。
背靠家里,张海洋是十拿九稳能入选的。
而地方上的要经过社员的推选,然后生产大队上报,公社的武装部批准,县里的体检等等流程。
其他还能有变通办法,第一步的,外地人想要搞定社员的推选就十分麻烦。
一般有土政策10占1或者8占1。
当地10个名额,只分1个给他们这些下乡的人。
不过,留在京城的人也不一定机会多,因为像张海洋这样的关系户多。
不像今年2月份那批,那时候还没有‘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的文件;
还没有‘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中选拔学生’的原则。
现在大伙都知道了,连大学生都要去农场种田,能去部队算是最好的去处了。
竞争更激烈是自然而然的事。
张海洋机会很大,不想因为过于高调而出现意外的情况。
这个的事显然不合适拿出来说。
李铭帮着转移话题,“之前我们的研究项目在外面,需要张海洋东奔西走的奔波。”
“现在的项目固定在了实验室,主要工作自然是要在室内了。”
罗芸的怀疑方向也不无道理,“我还以为张海洋偷懒,把活都支使给了袁军和郑桐呢。”
李铭笑呵呵说道:“我特意锻炼郑桐和袁军的。”
“做工作不能老使唤一个人,经验都他一个人得了。”
“其他人没有锻炼的机会,没有实践的机会,办事能力就没法快速提高。”
郑桐和袁军又抬了一筐隔热砖过来。
袁军用袖子抹了一把满脸的大汗,“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觉得你说的是风凉话。”
“这几个月的收获是挺大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周晓白把包里的巧克力拿出来分发,临近6点钟了,人基本都饿了。
让人加班干活要发一些吃食,她还特意叮嘱郑桐,“给朱研究员薛研究员带点过去。”
耐高温的隔热砖是费了好大的工夫才弄回京城,货车又开不进这里。
研究半导体的朱敦复研究酶的薛守昌俩人负责在不远处的车上看守和卸货装筐。
陶枫感慨道:“好久没吃巧克力了。”
童思镛先瞅了两眼才品尝,“我是第一次吃,这玩意儿还略微带点苦涩哈。”
周晓白笑言道:“刚好有一些,就拿来给大伙先充充饥。”
收买人心的事情,李铭基本都是让周晓白来做,她这个组长能当得更稳当。
任何一个团队,头头必须要能给队员带来好处,不一定是钱财物资,也可以是荣誉胜利等等,这样才能获得拥戴。
罗芸也是脑子活络的人,“早知道安装窑炉这么麻烦这么薅时间,咱们可以带口锅过来,给大伙煮些米粉挂面什么的。”
周晓白显然也有这样的想法,“是的呢。”
李铭随口道:“我等会让火腿肠分厂的食堂准备些。”
机械分厂的食堂还没动工,去一路之隔的火腿肠分厂那儿搭伙吃饭。
给火腿肠分厂干活的建筑队建筑公司的人也有在厂里吃饭的,几个食堂要提供接近5000人的餐食。
外单位的人,特别是他们这种身份有些问题的人,陶瓷工程师孙昌成小心问道:“这个会不会有些不合适?”
李铭大手一挥,“批准一些外单位人员的用餐,这么点小事,我一个人做得了主。”
“待会你们尽管吃,我会给食堂粮票的。”
火腿肠分厂刚建好的时候,罗芸有去看过,“上回参观火腿肠分厂,还没有像样的食堂。”
“这次我要看看你们食堂的大师傅厨艺行不行。”
周晓白好笑道:“大锅饭你还想吃出山珍海味的感觉啊。”
张海洋跑外联的次数多,见多识广,“煮熟了就算达标了,能有油有肉的是很不错的了。”
李铭笑道:“没这么胡乱应付的。”
“大厨是从总厂和一分厂二分厂调过来的。”
“新生产线还没有全开起来,帮工也就是厂里的年轻女工轮流担任。”
“虽然我是吃小灶的,没吃大锅菜。不过,我有在食堂大厅问买饭菜的人,反馈还行。”
周晓白关心问道:“火腿肠分厂有多少人吃小灶?”(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