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准备送多少出去
礼物是一项荣誉,是属于全国工人的,不应该独享,不然就是太自私了。
新鲜的芒果是没有了。
京城安排了轻工业系统的技术人员,按照新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制作了一些蜡制和塑料制的芒果仿制品。
仿制品也是一份心意,主打一个有福同享。
京城的工人千里迢迢的亲自送来礼物,各省也就敲锣打鼓的表示欢迎和感谢。
这件事会热闹好一段时间。
芒果的搪瓷茶杯芒果被面芒果口味的烟,反正是海报器皿纺织品等能出现的地方都会有。
把外国人也给搞蒙了,以为我们很喜欢吃芒果,很多来访的外国友人都会带些芒果作为礼物。
一个美丽的误会。
海淀。
火腿肠分厂的对面。
机械分厂的一个小角落里。
张海洋带着好几个人清理场地。
袁军用锄头铲掉杂草,“窑炉设在这里,我每天从家骑自行车过来要1小时,有得风吹雨淋的了。”
郑桐在旁歇息,“9月份没几天会下雨的。”
张海洋拎着一桶白石灰四处划线,“你们放心,李铭已经准备了几件雨衣,不会让你们淋着雨回家的。”
袁军也拄着锄头休息,“主要是信心不太足。咱们还没开始研究呢,制作窑炉的耐火材料就不过关。”
郑桐乐观道:“我是有信心,咱们建的是小窑炉,用的数量不多,东挪西凑应该能凑到。”
张海洋参与做成了好些项目,信心足足的说道:“肯定没问题的,其他科研工作者都能试制出微晶陶瓷。”
由于李铭提出要1500度或者以上的高温,国内这么高温度的窑炉基本是没有,只能从其他高温行业那打听。
这一打听,又多了一项研究项目。
郑桐佩服道:“李铭的主意是真的多。”
“手表项目才刚刚开始,他又能想出了电磁炉的项目。”
是的,在打听耐火隔热材料的时候,了解到国内试制微晶陶瓷的时候,在耐火材料不过关的情况下,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最终还是成功了。
电磁炉的面板材料已经出现了,电磁感应线圈是十分常见的东西。
两样凑一起,电磁炉的两大基本元器件就有了。
只要再加上简单的单片机,一款简单的电磁炉就制成了。
国内此时肯定是不太需要电磁炉的,0.148元每度的电用来煮吃的,10度的电费够买一个月的煤球了,京城的一般人用不起电磁炉。
上嗨也好不了多少,连京城上嗨的普通人都用不起,全国各地那就更用不起了。
但是隔壁的日笨人用得起,瓯镁的人不仅用得起还非常适合他们的餐饮习惯,国外的市场非常广阔。
镁国有出台法律禁止购买我国的产品,但是港城生产的没问题。
内地出口有技术含量的微晶面板,港城从镁国采购单片机,从日笨或者港城本地采购电磁感应线圈,制成电磁炉再卖到镁国。
这样的贸易模式是可行的。
微晶面板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烧制也要用到高温,所以现在不只建2个试验窑炉了,打算一次建4座‘梭式窑’的窑炉。
机械分厂地盘大,对噪音灰尘的标准也低。
李铭用研究所的名义借了一小块还用不上的地方拿来烧窑。
袁军突然问道:“这样同时搞两三个大项目,研究所会不会没那么多钱?”
张海洋稍微愣了下,“我从没管账上到底有多少钱。”
“反正没钱了的时候,李铭会想办法。”
郑桐也没有底,“还是得提醒他一下吧?免得工程上马了做到一半做不下去。那咱们就白忙了。”
张海洋觉得这次的项目确实有点多,“我找个机会和他说一说。”
以前每次都是只做一两个项目,这次有食品防腐剂维生素制备下乡调查校舍陶瓷手表电磁炉,5个项目同时进行。
钱确实会有些不够,不过李铭已经想好了办法。
收到的捐款都发放下去了,要给港城的捐款方一个交待了。
发材料给港城的时候,顺带着说明这里在搞研究。
港城那里就会以表彰的名义资助京城的研究所修建窑炉。
去掉了修建4座窑炉的费用,平常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燃料开支问题不大。
重点项目,李铭亲自过来看着点。
他没有先找张海洋等人,他先走向请来的几名专业人士,“这里的场地够不够宽敞?”
10多天的接触,互相算是认识了。
大华陶瓷厂的工程师孙昌成回话道:“够宽的了。”
京城陶瓷厂的技术员曾祥民说道:“其他都很好,就是这里没有黏土,取土有点麻烦。”
李铭笑着回应道:“这些琐事,我会安排其他人负责的。你们的主要工作是烧窑记录好各种数据。”
曾祥民比孙昌成爱说话,“烧窑这一块的工作,你放心,我在厂里的时候大小也算是个技术能手。”
“实话实说,不是能手的,我也没有邀请。”
李铭又转头对一名中年女性客气道:“陶大姐,实验室还没有弄好,倒是先让您来挖土。”
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分析化学的陶枫爽朗说道:“挖土的日子也不错的。”
物理研究所从事激光方面研究的童思镛停下手里的镢(jué)头,“能安安心心挖土的日子是挺难得的。”
俩人都是在单位靠边站的,这两天才被邀请过来参加科研攻关。
原单位的头头听说是来烧窑,属于是发配劳动,再加上李科长在京城的名声,也就放行了。
李铭保证道:“在我的地盘上,你们都可以放心搞研究工作,没人能找茬。”
张海洋空着手走了过来,“这天气随便干一点活就让人满身大汗的。”
李铭笑呵呵道:“你们三要是去农村种田,不知道能不能养活你们自己。”
扛着锄头的袁军不服气道:“我们也是能吃苦的。”
郑桐把头顶的草帽拿来扇风,“估计是有点难,我们本来就不懂种田。”
闲聊开玩笑而已,李铭问张海洋,“还有两位研究员呢?”
张海洋回话道:“半导体研究所从事晶体管方面研究的朱敦复研究员,生物物理所研究‘酶的作用机制’的薛守昌研究员,他们过两天才能过来。”
“单位不肯放人么?”
张海洋笑道:“放人。一听是来烧窑的,都愿意放人。他们在单位还有些手尾要处理。”
烧窑只是把人借出来的理由,这是李铭为周晓白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暂时先研究高温陶瓷材料。
也不算是离题的研究,高温陶瓷材料研究本来就需要多学科的支持。
研究员们与其在单位没有项目可研究,来李铭这里起码有事可做。
李铭安这些人的心,“大伙先辛苦几天。后面我会安排建筑队的人过来施工。”
分析化学的陶枫客气道:“真没什么辛苦的,挖点土而已。”
陶瓷技术员曾祥民建议道:“其实可以不用建房,搭个棚围起来就行。”
“天气热的时候,通风透气不那么热。天气冷的时候有窑炉的散热,也不怎么会冷。”
李铭同意道:“那我和机械分厂商量一下。”
“砖瓦是他们的,建房的费用也是他们负责,房子建好了也是他们的,我们只是借用一段时间。”
满头汗,张海洋也把草帽拿来扇风,“我还以为只借了地皮呢,这回又全都是借的啊!”
“既然不用我们出钱的话,还是建房吧!建了房可以不用担心刮大风下大雨。”
郑桐插话道:“我们刚刚还在讨论研究所会不会钱不够了呢。”
“啥都能借的话,应该是不会缺钱了。”
李铭微笑着指点道:“搞科学研究是非常费钱的。”
“可以这么说,在科研方面,钱永远是不够的。”
这话让几位搞研究的人感受颇多,做啥试验都要抠抠搜搜的,要是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试剂足够的设备,可能就可以做出更多的成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科研是无数失败的尝试,除了超级天才和超级运气的人,科研成果全靠砸钱再砸钱。
李铭知道一些研究的方向,也仅仅只是减少了冤枉钱的花费,提高了经费的产出效率,该砸钱的还得砸。
到海淀来走马观花看看而已,火腿肠分厂的新职工今天第一天参加平整地面,他要露个脸鼓干劲。
李铭很快回了总厂,轧钢厂开会学习几份重要文件。
最新一期的《红旗》,发表了好多篇影响深远的文章。
比如广为人们所熟知的‘赤脚医生’。
《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的方向》
第一次在文章里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迅速红遍全国。
加上年底12月5日的文章《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数量达到150多万名。
虽然医疗条件很简陋,但也为缺医少药的农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活人无数。
‘赤脚医生好!’
可惜,进入80年代后,合作医疗跟着生产大队一起消失了,只剩个别地方还存有。
这次的会议李铭没有走神,他对医药更为关注了。
夜里。
娄晓娥回娄家参加家宴,晚上就住那了。
好些天没来的秦淮茹补上了空缺。
俩人很自然的聊到了今天厂里开的几场会议。
李铭感叹道:“平常在京城呆着感受不到外面的疾苦,全国大部分的地方还是缺医少药的,特别是没有药。”
“我打算在港城搞个医药产业园,生产药品免费送给乡下的生产大队。”
秦淮茹头靠着他的肩膀,“你打算在港城建药厂,然后给内地赠送药品么?”
李铭说着最新的计划,“是的。荃湾还有一大片的工业用地没有开发,趁现在盖房子便宜,先盖起来。”
“这次打算以道教的慈善基金来操作,不只是给内地,港城海峡东岸也送,只要是华人多的地方都送。”
布拉格的军事行动,让国际形势有些变化,我们与镁国在瓯洲的对话也就更为密切。
星辰公司的药厂建好后的赠药行为并不会影响在镁国的生意。
秦淮茹一听就明白了,“道教的慈善基金只在华人的地方做慈善也算合情合理。”
李铭捏了捏她滑滑的小脸蛋,“是啊。”
“只生产最基本的药,应该不会涉及到出口管制。”
“提前和卫生部门联系,问他们需要什么药,按他们的标准来生产,允许他们到厂里验厂,应该不用再怎么扯皮。”
秦淮茹懒洋洋的随他施为,“送药挺好的。”
“你之前说星辰公司要进入医药行业,暂时又不知道做什么项目好。”
“赠送的药也是药,咱们可以先练练手。”
手闲不住,李铭这里捏捏那里摸摸,“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认识的人多了,以后我们在各地投资药厂新药品上市也会有便利。”
没啥力气的秦淮茹懒得动弹,“那一年准备送多少出去?”
李铭估摸道:“一年预算500万美元吧。”
“内地的青霉素5毛钱一支,一年2000万支也才1000万元,也就是400万美元。”
“四环素红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磺胺什么的也生产一些。”
秦淮茹突然想到运输难题,“港城生产好了运回内地,会不会运费比药还贵?”
“不会的。都不是很占空间的玩意。”
“村里面想要用药还是比较难的,生产好了,先给我老家秦家村送一些过去。”
李铭把她搂紧,“你以为药厂很容易建起来呀?起码要一两年时间才有可能投产。”
“今年明年的500万美元只够拿来建药厂,1000万美元的药厂马马虎虎还行。”
“你让村里给你列个单子,急缺什么药品,叫晓娥在港城帮你买一些,然后你直接带回去。”
自家男人的体贴,秦淮茹很是满意,“这样也好。”
因为此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次数并不多,各类病菌还没有产生抗药性和耐药性。
这时候的人,特别是农村的人,因为营养不良身体的体抗力也不高,说一粒药救一条命并不夸张。
有很多人对赤脚医生感恩一辈子,就是因为医生用青霉素之类的药品救了他们的命。
抗生素药品不滥用,偶尔用一用是没有问题的。
年纪大的话,可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更舒服,毕竟活受罪的日子不好受,每天过得舒心一些可能更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