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杨厂长求贤若渴
唐文山赶忙冲了过去了,就看到刚才叫喊的那个工程师看着沈晏组装好的这机器,兴奋不已道:“老唐,你快看,这个机器现在的运行速度好像是更快了,而且也更加流畅了,不会像之前那么的卡着了,这怎么说也提升了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效率。”
其他的工程师也好奇的看了一下这个机器,这种机器他们之前都是知道的,总是会卡顿,很慢,很拖生产的进度。
只是现在一点也不卡顿了,运转的非常的流畅,他们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你这是怎么做到的?”唐文山不可思议的看着沈晏,惊喜和激动道。
拆卸机器再组装机器和能够提升改良机器可不同,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能够做到提升和改良机器,必须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才可以,就算是他自己,也不行,他也不是没有和工程部的老师傅们研究过改良机器这些事,但是一直都有瓶颈,他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是沈晏居然做到了。
虽然他们还是觉得不可置信,但是这个事情也还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就做到了。
这样的人才要是不能进他们工程部,那都是一种浪费了。
沈晏淡淡一笑道:“我之前没事的时候就经常看一些机器和机械改良和修复的书,所以对机器和机械的组装和零件的作用,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车间基层的时候,也试着在家做了模型来模拟对这些机器的用零件改良,我也是觉得可行,所以才在这次考核中,用了这一个办法。”
沈晏知道这个工程部只是第一步,自己要一步步慢慢来,反正从现在开始,自己的名声是更上一层楼了,等以后,自己再做出什么来,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只要系统能给的,他会在合适的时候贡献出来,他到底还是个华夏人,如今的华夏还没有后世的那样强大富裕,他只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也为华夏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听着沈晏的这番话,唐文山的那张老脸都要笑成一朵花儿来,本来自己还不愿意让一个五级工来跨级考工程师,差点自己就错失了这么一个良才,幸亏,幸亏自己没有固执己见。
唐文山心里居然有一种庆幸又后怕的感觉。
唐文山激动的抓着沈晏的手,问道:“你还可以对厂子里这类机器都进行改良吗?”
沈晏点点头说道:“当然可以,这个机器,不就是我改好了吗?不光是这种机器,如果是还有其他机器,我也可以学着试试,还需要一步步来。”
“好,太好了,太好了,咱们轧钢厂也是出了人才了。”唐文山欣喜激动不已道。
要知道,现在的机器和机械类的东西,尤其是重工业方面的东西,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赖毛熊那边呢,而且西方的那边如今对华夏也封锁的厉害。
华夏如今最缺的就是人才,各方面的人才,如今沈晏不但是人才,还是一个大才呢,以后的前途说不定就不至于轧钢厂了。
“明天开始你就来我们工程部这边上班吧,待遇呢,我给你报告给厂子里,破格按二级工程师待遇,一个月一百二十一块八毛钱,可以吧。”唐文山和蔼可亲道。
“当然可以,我一切都听您安排。”沈晏点点头笑着道,
“行,那你现在跟我来,咱们去一趟厂长办公室那,把这个事情跟杨厂长说一下,他老是要求我来改装机器这些,想把生产任务给提升上去,我也是一直没办法,他也一直都很急,现在总算是从你这看到了希望了。”唐文山赶忙道,拉着沈晏的手就要走。
沈晏实在是受不了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拉着手走着,赶忙把自己的手抽了回来了。
大家看着沈晏的这动作,这分明是嫌弃唐主任那,人家可是工程部的主任,多少人上赶着要跟人家打交道呢,怎么说也是他前辈,他怎么能这么不给面子人家?
谁知道,唐文山不仅一点都没有不高兴,反而还嘿嘿的傻笑着说道:“小沈同志,不好意思那,是我有些太激动,太冒昧,走,咱们去跟杨厂长说说这个事吧。”
大家就这么的眼睁睁的看着唐文山带着沈晏一起去见杨厂长去了,眼神里都是羡慕嫉妒恨呢。
这个沈晏不就是个工人吗?
考过五级工已经是顶破天了,现在不但让他考上了工程师,他居然还能改良了厂子里机器,这就要去见厂长了,不用说,肯定会受到厂长的器重。
以后在厂子里,注定是前途无量了,人家的前途可能也不止于轧钢厂。
………………
唐文山带着沈晏来到了杨厂长办公室这。
办公楼里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很不解,一向是严肃沉稳的唐文山现在怎么这么激动和兴奋,之前都是板着的脸,现在见着谁都在傻笑。
吃错药了还是怎么着?
唐文山激动的连门都没敲,直接推开门,就走了进去了。
杨厂长看到唐文山这有些不对劲的样子,还不敲门,一下子拉下了脸来,“老唐,你这是怎么回事了?”
唐文山兴奋激动道:“杨厂长,你之前说的那个事,我给你想到了办法。”
“什么事?”杨厂长显然是不知道,他让老唐办的事情多了,谁知道是什么。
“当然是你最惦记你最想着,你天天催着的事情。”唐文山故意卖起了关子,说道。
“你说他?他能行?”杨厂长看着沈晏,有些不可置信道,厂子里那么多老师傅都没有办法呢,一个小年轻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也想到老唐不会那这种事情跟自己开玩笑,杨厂长又说道:“老唐,你是说真的吗?”
现在不要说四九城,就是整个华夏各行各业的各大厂子里都是在到处搜寻人才和举办人才交流这些,就是想要把人才的价值作用发挥到最大,甚至是要求人才举一反三,就是为了突破生产上的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