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生物进化理论
朱常洛走进院子时并没有声张,哪怕被几个勋贵给认出来,他也只是一笑,然后示意对方不要喧哗。
而此时院子中心的王文龙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他对众人说道:“我曾经在台湾岛上发现一种黑熊,这种黑熊的长相如同在福建所见的狗熊相差仿佛,但有几处明显不同。”
“首先是这种黑熊的个子极小,体长至多不过一个人的身高,体重也约莫是一百斤出头,轻的不过是几十斤罢了,听岛上的土人说,这种黑熊所产的肉甚至不如野猪来的多。另外这种黑熊的食性也很杂,岛上土人说此总黑熊不爱吃肉,而且性喜平和,不乐打斗,只有在自卫或者守护食物时会变得凶猛狂暴。此黑熊还善于爬树,白天会藏于树冠之上。且冬季时没有冬眠的习性。”
王文龙分析说道:“在福建以及两浙山上也有黑熊生存。但是福建两折的黑熊喜欢吃肉,身体也比台湾黑熊大上一圈,且有冬眠的习性,这两种黑熊放在一起一眼因此能分辨出差别,虽然不知道这两种黑熊有没有办法交配繁育出后代,但俨然已经是两个物种。”
王文龙判断说:“我以为这两种黑熊的祖先乃是同一支福建黑熊,只不过它们的后代一支留在了大陆上,一支去往岛屿。”
“黑熊原本也是杂食动物,只不过较喜欢吃肉罢了。大陆上森林广袤,多有野兽,留在大陆上的黑熊必须体魄强健才可以保护自身,而且可以凭借强健的体魄捕获肉食,于是保留了喜爱吃肉的习惯。”
“而岛屿上资源希少,去往海岛的黑熊只靠吃肉难以存活,于是便强化了杂食的习性,最后居然变得不爱吃肉,更爱吃素。因为岛上能对黑熊造成威胁的野兽不多,黑熊长得个头越大消耗的食物越多,岛上黑熊不需要费心自保,也就没有必要长出那么大的个子。”
王文龙终于抛出观点:“由此我产生一假设:物种是会演化的。”
“如人类中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几个孩儿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或许在咱们人类之中看不出什么优劣,可是放在动物之间,便是明显的生存优势差异。”
“生物长于荒野之中,面临严酷的生存竞争,越是容易生存的特点就越容易被保留,长此以往,其子孙后代便难免承袭了祖辈的定向特点,于是越发向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如果这种演化被地理隔离,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同样生物在千百年之后很可能就会演化成两种不同物种。”
场中一些勋贵子弟只是把王文龙的话当做新闻来听,但一些研究过博物学的文人却是越听越惊讶。
等王文龙终于说完,有人忍不住问道:“黑熊又不会驾船,如何能够跨越波涛从福建去往台湾岛?”
王文龙笑着回答:“我曾听台湾岛上的移民说他们在台湾岛北部的浅海之中捕鱼时,拖网会从水中拖上一些石头雕刻以及陶罐之类,我曾见到其中一些标本,那些陶罐的技术与红山文化之陶罐技术水平相差仿佛,比现在岛上土人所造的陶罐还要粗糙,应该是岛上先民的文化遗迹。”
“这样的文化遗迹在福建沿海也多有分布。我猜测在台湾海峡之中存在着大量上古先民的村落遗存。然而上古先民怎么会到海里去建立村庄呢?”
“据我分析只有一种可能几千年前福建沿海的水位比现在更浅,甚至整个台湾海峡都是平地,当年的主人是在平地上建立的村庄,只不过后来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地势下降,海水上涌那些鲜明的聚落遗存便沉入海底了。”
“既然当年台湾海峡曾是一片坦途,台湾岛上的黑熊很可能就是那时流落到岛上去的。
进化论和海陆变迁假说,王文龙这回可是实实在在放出了大招。
利玛窦听得目瞪口呆,他只是想在场中挑起一个话题以作谈资,却没想到迎来了王文龙这么一段理论强悍的演说。
利玛窦也不好跟王文龙相冲撞,只能笑着连连点头,并没有提出相反意见。
而场上的博物学和地理学研究者则是早在听王文龙论述之时就激动起来。
进化论,更确切的来说,在本时空应该叫做天演论,其实一直是古人对于生物研究将透未透的观点。
无论东西方都古人都早已经观察到动物的演化现象,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对于物种起源观点进行了思维上的禁锢,所以这一研究此时已经迟滞。
但是在中国,生物演化的思想却是一直流传下来的。
先秦之时,名家就发现过“丁子有尾”以及“马有卵”的现象。
“丁子”就是蝌蚪,所谓“丁子有尾”说的是蝌蚪发育成青蛙之后是没有尾巴的,但是在蝌蚪形态下却是有尾巴的,古人是以生物的身体特征来分别生物种类的,比如有角类,有蹄类,有尾类等等,名家学者由此奇怪究竟该把青蛙分入有尾类还是无尾类。
接着名家学者又发现马虽然是胎生,但是因为马的子宫壁较厚,所以马驹在胚胎发育阶段很像是子宫内的一个卵。抛开马的“卵”,发现其中的胚胎和卵生的鸡胚也十分相似,同样是有着大眼睛,弯曲过来的尾巴。
名家由此将生物学发现转入哲学问题,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只青蛙可以说是有尾类也可以说是无尾类,马可以说是卵生,也可以说是胎生。
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由类似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动物都保留了类似的早期胚胎形状,人类的胚胎在早期也是有尾巴的,和鸡胚也差不多,只不过几个星期之后随着胚胎生长发育,人类胚胎的尾巴就慢慢消失掉了。
许多此时的大明生物学家都认识到生物的不同种类之间应该有所关系,但又说不清这些关系究竟来自何处。
为什么在清末进化论的观点一进入中国很容易就被中国的学者接受了?因为这些思想和中国学者的认识并没有太大出入,反而解决了许多中国古代生物学者脑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王文龙的这一篇演讲,同样让场中许多博物学爱好者灵光一现。
而王文龙说出了地理变化对于生物的影响,提出观点和证据说明了台湾海峡在上古时应该是一片陆地,这在许多人眼中比起演化论还要重要。
很早之前古人就发现在一些山上居然会有螺类的化石,由此猜测这些山在当年应该都位于大海之中,由此才有了“沧海桑田”这样的成语。
只不过古人始终没有找到实质的证据来佐证这种大规模的地貌变迁,而王文龙提出了台湾黑熊的分化以及海底同一文化期古人遗址的存在可以证明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直接给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文龙没想到研究地理变化的文人比起研究生物的文人数量要多得多,他为了解释演化论而引申开来的一段论述话使得许多人都眼前一亮。
“说得好!”
“先生大才啊!”
场中不少文人都忍不住夸奖出声,更是有人满脸兴奋的拥上去。
看着这些人激动的样子,王文龙也有些诧异:自己好像又超越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