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六章 刻书大佬

  福建建阳陆路连接江浙和江西,地形多山,在农业时代经济比较差。

  自从南宋朱熹到此讲学以来,建阳人从刻印朱子讲稿开始经营印刷业,依靠成本优势渐渐承接江南和江西溢出的印刷需求。

  时称“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

  建阳书和麻沙刻,是此时读书人眼里廉价书籍的代表,当地已经形成了印刷产业链,有不少印书世家。

  其实这几年建阳书坊的经营一直面临很大的竞争,竞争的对手就是在江浙新晋崛起的书商们。

  嘉靖以来印刷业大兴,江浙书商虽然用工成本较高,但是因为江浙的读书人更多,就地印刷就地贩卖,省下了运输费用,所以稍稍价格高的书籍都有成本优势。

  这种情况下建阳的书坊主们只能开始改变经营方式以求自救。

  三台馆主人余象斗就是个中翘楚。

  余象斗的父亲叔祖全都是有名的书坊主,他也是读书人出身,考中过秀才。

  六年前余象斗的父亲过世,他放弃科举继承家族的刻书事业,除了接手父亲的双峰堂,又创建了自己的三台馆书坊。

  然后这厮就开始了骚操作。

  余象斗成立三台馆书坊之后先是继续印科举参考书。

  过去双峰堂的科举书文字拙劣,诸子的名目起的相当俚俗销路不好。

  余象斗深谙营销之道,他接手书坊后通过金钱关系直接请来当科的会员状元挂名编撰。

  他把自己的科举参考书命名为“品萃”系列,提高格调,又在书籍扉页上自夸“广聘缙绅诸先生”吸引顾客。

  这年头的书店可没有提供读者预先看书的便利,翻了两页之后如果不买店家就要赶人。

  而余象斗的品萃系列在一系列操作后就专门用来骗那些看着封皮和印刷质量便购买的顾客。

  顾客往往不知内容,购买回去才发觉上当。

  余象斗靠此生意稳定书坊,也把“品萃”的名声败光了,之后余象斗又推出“正宗”系列,同样的套路换一个名字继续捞钱。

  积累了资本之后余象斗又开始进军小说印刷。

  这年头百姓爱看小说,但是小说作家的写作数量并不够。

  余象斗发现这年代许多百姓都喜欢买公案小说,但是公案小说作家人数稀少,内容稀缺。

  于是余象斗就去买通衙门里的师爷收集真正的案件卷宗,直接把这些案件编纂起来推出了一本《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宣传是本朝时事公案,上市售卖。

  读者当做小说买回去仔细一看才发现书中全都是复杂的判案内容。

  但却错有错着,这类判案书比起公案小说别有风味,反而获得一些厌烦了公案传奇小说的读者赞誉。

  接着余象斗又用类似的套路收集神仙和古人的故事编成合集,出了一系列编本小说。

  这些书的内容大多数是从其他的书本之中摘抄来的,普遍还有删减,类似于后世的精编版小说。

  这种书如果放在后世销售绝对会被骂坑爹。

  可是对于此时普通百姓来说,买一本书就能得到许多的故事,却是非常值,再次获得成功。

  接着余象斗又发现此时市面上一些名家点评的小说传阅很广,于是就刊印点评本作品。

  找不到名家合作,余象斗就自己上阵点评《三国》《水浒》,这厮许多点评都不如何高明,但是胜在量大。

  余象斗给书中加上大量点评文字之后原本只有二十五卷的《三国》硬生生被他凑到三十五卷,于是堂而皇之加一半价格售卖。

  这货还是第一个在书坊主中通过自己的图像来宣传形象的人物。

  他的图书里专门会开出一页刻上自己的画像,并标明“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目的只是在购书者心中留下自己的品牌形象。

  靠着这一系列套路,余象斗接手家族书坊不到十年就将三台馆和双峰堂都经营成了建阳一流的书坊,每年要刻十几部书,养着大量作者校勘先生和工匠。

  三天后,王文龙来到了双峰堂书坊。

  一路走进余象斗的书房,王文龙四下打量。

  余象斗虽然是个书商,但是却学着名士的品味,书房外文士往来,书房两边廊柱上挂着对联,“一轮红日展依际,万里青云指顾间”,对联虽然不太工整,但是却豪气干云。

  书房正中挂着一个大匾,上面笔锋遒劲的写着“三台馆”三字。

  邓志谟为两边介绍之后,余象斗惊讶说道:“想不到王小友如此年轻。”

  王文龙穿越之前已经二十五岁,作为后世人,生活条件和保养环境都比这年代的人要好太多,本来看起来就比此时的同龄人要年轻,而穿越之后,王文龙还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比前世更健壮了,仿佛年轻好几岁。

  王文龙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穿越的福利,总之他现在的模样,放到余象斗眼里也就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

  余象斗原来以为能够写出《儒林外史》的作者多半是个历经沉浮的老学究,看到王文龙如此年轻自然是眼前一亮。

  “余先生好,”王文龙和余象斗见礼后从褡裢里拿出一沓厚厚的书,“这是这几日我写的后续内容,请余先生过目。”

  “好,请两位稍待了。”

  余象斗让自己的仆人给两人看茶,然后便自己接过书稿坐到书桌前仔细的阅读起来,王文龙和邓志谟两人则在一旁静静等待。

  四回之后儒林外史小说的故事完全展开,严监生娄少爷马二先生,一个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人物,让余象斗眼前发亮。

  读完前二十回的稿子,余象斗点头笑道:“先生真是才气斐然,《儒林外史》写市井人情,用笔讽刺,超过此时别家说部远胜。”

  王文龙点头说:“不敢承受如此夸赞。”

  余象斗说了说此时书坊里面收稿子的稿费情况,然后又问王文龙这书有多少回。

  听说《儒林外史》只有五十六回,余象斗有些不太满意,询问王文龙:“能否增加一些内容?”

  这年代的小说章回总要到八十一百或是一百二十回为善,五十六回确实有些太少了。

  王文龙摇头说道:“大纲我已经定下,而且先生若是要印这本书,我有一条要求,就是不许随意删减增添。”

  王文龙可是知道余象斗这人编书的风格,如果不说出这条件,他肯定直接把五十六回的《儒林外史》胡乱增添,找几个写手凑到八十回出版。

  余象斗想想问道:“我若出成点评版,或是在书籍后面增加一些时文内容,先生可是同意?”

  想到出点评版也不会损害原文的内容,王文龙点头说道:“只要不更改小说正文就没问题。”

  余象斗这才满意,他主动提价:“我便按照每回十两的稿费给先生开价,等先生写成书稿便即收购。”

  之前王文龙已经从邓志谟那里了解过此时作者的收入水平,此时一回原稿就能卖到十两银子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价格。

  于是王文龙点头道:“如此甚好。”

  这钱必须要等到他把书本完结之后才能够收到,这时人买小说可没有看连载的习惯,肯定是要买全本的。

  但对于王文龙来说这也就是再忙个十来天的事情,前后不到一月能够有五百多两的收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