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3章 大唐危局(上)
就在楚默收复南岛的同一时间,刚刚班师回朝的李世民,却是噩耗不断。
先是因为国内金银铜短缺,又被楚默临走之时,将整个货币系统摧毁,导致朝廷无钱可用。
无奈之下只能随意印刷纸钞,滥发钱币,导致通货膨胀,纸币的价值暴跌数十倍不止。
情况急转直下,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之前李世民以为这次北周大举进犯,大唐已经无力抵抗,所想只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罢了。
但如今,北周突然退兵,陕虢观暂时安稳,没了外忧,那就不得不面对内患了。
若是之前各五姓七望和各大世家还在,还支持着朝廷,支持着他这个大唐皇帝,那他只要稍微施展一些手段,放弃一些利益,或许就能让那些世家一起出面,平抑物价,重新掌控局面。
可如今,以博陵崔家家主崔盈盈为首的五姓七望,以及他们暗中控制的大半世家,皆迁徙去了江南,与大唐已成水火之势。
如今对方不落井下石,那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又怎么可能奢望对方还能出手相助。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世民班师回朝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那就是下令,让各地官府尽数接管市面上的全部商铺,将那些哄抬物价的黑心商人尽数抓起来斩首示众。
不仅如此,他还让各州县府出台告示,安抚民心。
而后以朝廷的名义,颁布禁止私下交易的法令,又在各个城门口开办义铺,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和一些手工产品,然后再以高价转卖给城内的百姓居民。
想要以此来平抑物价,让百姓帮助朝廷渡过这个难关。
只是,让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此举非但没有起到半点效果,反倒是让事态更加严重了。
不仅没能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拥护,甚至一些官员见有利可图,拿着鸡毛当令箭,趁此机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以最低价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和物品不说,还提价数倍,转手贩卖给城内的百姓。
因为担心此举会刺激百姓们私下交易,所以,那些官员更是与当地富商豪绅们勾结,大举训练民团民勇,用以巡逻和抓捕这些私下交易的百姓。
如此一来,自然弄得民怨沸腾,无数百姓揭竿而起。
然而,在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强制征兵之后,大唐境内能够拿得动武器的男子,已然不多。
再加上官府和富商豪绅们勾结,提前将那剩余为数不多的男丁又冲入了民团。
所以,即便民怨沸腾,即便义军四起,但因为没有各种原因,也很快就被当地官府扑灭。
如此一来,各地官府不但中饱了私囊,还因为剿灭叛军有功,纷纷收到了朝廷的嘉奖。
一开始,李世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以为是有人想要趁着大唐疲弱之际,趁机生事,让自己疲于应付。
所以,但凡听到有哪处出现反叛军的,皆都是下令以雷霆手段出击,一定要将这股歪风邪气遏制在萌芽之中。
然而,随着各地的状况频发,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起义,他这才发觉不对。
只是,还不等他派人下去调查,黔中道便传来柴绍战死,贵阳城被岭南军攻破的消息。
岭南军不仅仅攻破贵阳城,杀了柴绍,还将驻守在贵阳的十数万唐军尽数歼灭,此时更是长驱直入,夺取了大半个黔中道。
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李世民当即便吓得从龙椅上跳了起来。
以为是杨红玉没打下大周,现在改攻大唐了,要将他这个皇帝拉下马来。
当即,他便急匆匆的召回了程咬金,命他率领手中仅剩不到十五万的新军,外加5000天策军以及硕果仅存的8000玄甲军,日夜兼程,赶往黔中道阻击岭南军。
又另外派出房玄龄和唐俭,带着国书,赶往岭南求和。
安排完这一切之后,李世民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自己可以大力整治内部矛盾,派人查明各处叛军四起之事。
岂料,刚将人派出,长孙无忌就来了,并且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天的噩耗。
那就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长孙冲,在经过几个月的亡命奔逃之后,终于走投无路,弹尽粮绝,在淮水河畔,带着一众部下尽数投水殉国了。
忽闻噩耗,李世民当即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喷出一口鲜血,而后便晕了过去。
他这一晕,朝野立时震动了起来。
所有大臣竟无一人关心李世民的病情,反倒是齐齐上奏,要求对方尽快订立太子人选,免得意外发生。
本就心疲力竭的李世民,在看到众朝臣的奏折之后,更是气的牙痒痒。
朕现在才多少岁?才当了多少年的皇帝,如今正值盛年,尔等就要逼朕重立太子,这是巴不得朕好过啊。
当即,他之下下旨,将一些言辞激烈,带头上奏的官员贬为庶人永不录用之后,又命内侍将那些上奏的官员,全都狠狠斥责了一番,罚俸三年之后,这才稍稍平复了下心中的怒火。
只不过,如此一来,君臣的关系就愈发紧张了起来。
再加上房玄龄这位宰相出使岭南,朝中无再有与长孙无忌抗衡之人。
大权尽落长孙无忌之手。
然而,事情到此,还远没有结束。
尽管陕虢观一战,北周主动撤退,但楚馨最后还是留下了三万大军,再加上陕州城原本的守军,凑凑怎么也有五万。
于是,在洛阳之围解除的第一时间,北周军主将周毅便集结了陕州城内所有的兵力,再度进逼陕虢观,想要继续女帝陛下未完之霸业。
不过,好在之前李世民退走的时候,在陕虢观留下了六万大军,以防北周反攻,所以,暂时还不是太过危急。
但即便如此,这消息也是让朝野震动。
毕竟,现在南边正与岭南交战,若是北边再被北周袭击,那大唐就要双线开战。
本就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大唐,如何能经得起这番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