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9章
算上叶青青陪嫁的10亩水田,唐家总共种了60亩的水稻。
夏收前下了一场大雨,今年的收成少了两成左右,一亩中等的水田,也就大概250斤的稻子。
唐家这次夏收忙活了将近一个月,总共收了15000斤的稻子。
这么多的稻子,唐家自家肯定是吃不完的。
唐肖景打算留出三年左右的粮食,剩下的全都卖掉。
唐肖景和唐山每天上山下地,干的都是体力活,饭量不小,而且家里还有4只特别能吃的狗子。
黑豆和小花现在长大了,饭量比起大黄小黄只多不少。
看着人不多,实际上吃的粮食比叶家还要多呢,叶青青每次做饭都要煮上一大锅。
叶青青算了一下,他们一家半年大概要吃掉五百多斤的精大米。
但之前黑豆和小花还小,吃得不多。
要是下半年,估计就要吃掉600多斤的大米了,换成稻子就是1000斤左右。
半年1000斤,三年就是6000斤的稻子。
至于秋收后的粮税,到时候可以直接用秋季的粮食去抵。
如今国泰民安,朝廷也体恤他们,一年只收一成的粮税。
一成的粮税,只要不是绝收,基本上都不会交不起。
要是实在收成不好,也可以用钱去抵粮税。
一大早,唐肖景和唐山就去了存放粮食的地窖。
地窖的前半部分,是堆积如山的稻子,这些都是夏收刚收回来的新粮。
往里面走,则摆了许多巨大的水缸,水缸里面装满了稻子,这个是唐家的存粮。
唐山小时候也是经历过饥荒的,每次收粮食都会留下三年的存粮。
去年的存粮,这半年下来吃了1000斤左右,还剩下五五千斤,去年秋收屯下的粮食。
父子俩把去年的粮食腾了出来,换上了今年刚收回来的稻子。
至于去年的旧粮,自然是和今年的稻子一起卖掉了。
不算6000斤的存粮,家里还剩9000斤的新稻子和5000斤的旧粮。
回桃花村的这几年,唐家没少跟粮铺打交道。
唐肖景早就和县里最大的梁铺说好了,让他们明天上门收稻子。
粮铺里卖的稻子,没有脱壳的是7文一斤,脱壳的精大米是11文一斤。
当然了,粮食铺不可能不赚钱的。
他们过来收粮,价格肯定要低一些,稻子六文一斤,精大米10文一斤。
唐家有牛,其实可以把稻子脱壳做成大米,这样价格会高一些。
不过家里粮食太多了,唐家父子每天也忙,干脆直接卖稻子。
去年的存粮保存妥当,看起来还是跟新粮一样,粮铺也是按新粮的价格六文钱一斤收的。
14000斤的稻子,6文钱一斤,总共卖了84两银子。
这84两银子看着多,但平摊下来一亩田也才赚了一两多,而且还没算粮税和长工的工钱呢。
有10亩的水田是叶青青的陪嫁,收的粮食自然也是她的私房钱。
刚拿到钱,唐山就爽快地将14两银子给了儿媳妇。
叶青青眉开眼笑地接过银子,“谢谢爹。”
她可不会傻乎乎地说不要,这是娘家特意给她的陪嫁,收成自然归她的。
之前她成亲的时候,村里知道叶家给她陪嫁10亩的水田,可把一众的大姑娘小媳妇给羡慕坏了。
这可是家里的长辈对她的拳拳爱意,她真要说不要,就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心意。
剩下的70两银子,则是唐家自己开荒的50亩水田的进账。
卖了粮食后,唐山自己在屋里拨弄着算盘。
唐家现在有13名长工,550文一个月的工钱,一个月就是7两150文。
长工不仅仅是打理家里的田地,还要照看山脚的兔棚和猪圈,农闲的时候还要上山采蘑菇采金银花。
两座小山是唐肖景出钱买的,山上的进账归他。
而田地则是唐山买的,粮食的收成归他。
这些长工大概一半是照看田地的,因此父子俩早就说好了,工钱各出一半。
长工的工钱,他一个月要给3两575文,半年就是21两450文。
田里的肥料是猪粪沤的肥,不用花钱。
不过镰刀锄头和犁这些工具,加上长工夏收时吃掉的粮食,零零散散加起来也花掉了二两银子左右。
卖粮食得了70两,总的支出是23两450文。
就是说唐山的这50亩水田,总共赚了46两550文。
山脚还有一些旱地,玉米种得不多,都留着自家吃以及夏收秋收的时候给长工们吃。
至于红薯,自然是用来喂猪的。这两样没有多余下能卖的。
辛好今年花生的收成还不错,一亩地大概能收100多斤,8亩地总共收了1200斤。
父子俩留下了200斤当种子,剩下的1000斤,唐山打算运到小河镇那边的白家油坊卖掉。
花生是8文钱一斤,1000斤就是八两银子了。
旱地的收成原本就比不上水田,能有这个进账,唐山还挺满意的。
要是加上卖花生的钱,唐山这上半年来的进账就是54两550文。
唐山看着桌上的算盘,眉开眼笑地嘀咕道:
“不错不错,虽然稻子减产了,但是有花生的银子补上,总的来说收成和去年差不多。”
这粮食的收成看着不错,但也就是这两年田地养好了,才能有这么多。
荒地开荒出来的水田,肥力不足,而且杂草还多,前两年收的粮食,还不够给长工的工钱呢。
后来家里养了猪,肥料跟上去了,才慢慢把田地给养好了,现在收成一年比一年多。
父子俩十分有信心,再精心打理几年,就能把家里中等的水田养成上等的良田了。
唐肖景卖粮食的时候,还问了隔壁的叶家要不要顺便一起卖。
叶家的卤肉铺虽然不开了,但杂货铺每天也能卖出不少的粮食。
预留了杂货铺需要的粮食,剩下其实也没多少了。
剩下的新粮和去年的旧粮,都被叶父运到大山村和小岭村这些缺粮的村子换成了各种山货。
叶家的田地和小山都是归公中的,叶东林从家里拿货再卖出去。
叶父和叶东林从叶家拿货,都是按照粮铺收粮的价格。
不过粮食卖出去后,一半的利润又归了公中,算下来这里面的进账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