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一觉醒来,大龄剩女的我被人喊相公

  战争失败,百姓吃苦,朝中也不好过,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候,有人劝元丰地放弃让德妃回家省亲,这样就不用修建住所,可以省下一大笔钱,暂时缓解朝野上下之艰难。

  元丰帝耽于色溺,在朝堂上勃然大怒,让人把言官拖下去砍头。不仅没有答应德妃不省亲的请求,反而说自己明年三月也要下江南,陪同德妃一起省亲。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这可不是一个妃子省亲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皇帝出宫,要修建行宫,在这样艰难的时候,征徭役搜集材料修建行宫,花费的可是一笔大数目,户部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弄出钱来。

  更何况如今天下都成筛子了,各处都有造反起义之事,此时下江南,不是送人头吗?

  言官劝,元丰帝依旧一意孤行,“北方乱,南方的贱民乱什么乱?少他们吃喝了?”

  他收到的奏章,全都是讲北方雪灾地震旱灾蝗灾,灾难接踵而至,百姓收不来粮食很正常,闹一闹,等到有粮食了就会便乖顺。

  可南方风调雨顺,也不见什么天灾人祸,他们闹什么?

  朝中官员对这个昏庸的皇帝根本无可奈何,谁说谁就被砍头,一时间,冤枉的杨将军被押送京城,现在还在路上走着。

  就在这个时候,更混乱的事情发生了,元丰帝突发恶疾,昏迷数日不醒,他膝下子嗣薄弱,最大的儿子也才八岁,百官围绕此事又展开讨论。

  若是元丰帝不醒,雍朝到底怎么办,是力元丰帝儿子为太子,还是从宗室之子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来当皇帝呢?

  魏无瑕的亲叔叔魏峥在朝中当官,官至兵部尚书,在朝中是主和派,他家世显赫,虽表面拥护雍朝,可在这个关键时候,也有自己的私心。

  因此他勾结一些同样想法的官员,在朝中公然想要废太子,从宗亲中选择合适人选当皇子。

  其心思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可魏峥勾结之人,又是朝中真正掌管权势的大官,就是真有心向朝廷之人,也被一批一批给斗下来。

  元丰帝多日不醒,魏家主导的换太子一事沸沸扬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也正因此,有人说魏家要造反,想要培养个傀儡皇帝出来。

  可要算起关系来,魏家作为百年世家,和帝脉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何况,他们选择的宗亲之子,其母亲恰好是魏家嫁出去的嫡出姑娘。

  这其中复杂,徐令收到的信中写的清清楚楚,堪比一部宫斗大片。

  不过徐令人在乡野,对这些宫廷之事丝毫不感兴趣,他只知道,魏家的风头正旺,这正是他发展壮大的好时机。

  随着京城一波又一波内斗,不少有价值的官员被贬回老家,徐令收到的信中,倒是提起一位辛姓男子颇有成就,或许可以收到门下。

  辛沛康,徐州人士,少有才名,其父是武将,其母是江东书香世家嫡女,二人珠联璧合,生下的孩子文武双全。

  相传辛沛康年轻时好佩剑行走与市井之中,与三教九流混迹一起,其母常常担忧儿子的未来,特意送他到胶州有名的仲尼书院读书,后来辛沛康考上进士,官运亨通,入翰林院,假以时日,也能稳步直升青云。

  在胶州和徐州一带,百姓都知道辛沛康是个行侠仗义之人,又仰慕他才智之名,在他入朝为官上,当地百姓也常以他的贤名鼓励孩童。

  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为文官,强力主战,别的文官主战可能是出于与武将对抗,可辛沛康一心主战,甚至请求元丰帝送他去前线。

  要不是元丰帝突发恶疾,可能辛沛康就求仁得仁了。

  元丰帝病倒后,朝中争论太子人选,辛沛康当朝怒骂魏峥及其党羽,然后就被人踢出京官队伍,送回老家闭门思过了。

  这个辛沛康,倒是和徐令记忆里前世某位大贤很是相似。

  朝廷内乱,对徐令来说是好事,他已经在阳和县站稳脚跟,把这里的地主清除干净,该安排的事情也已经安排走上正轨,生产,征兵,教化,宣传……

  忙起来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用。

  缺人才啊,徐令有时候都很感慨,怪不得和珅这种大贪官都能稳坐钓鱼台不被清算,因为缺人的时候,有用的坏人去头可食啊!

  如今学堂已经建立,徐令又把自己在莲花湾子试验过得速成班给拉出来。

  幸好衡草老人加入了大同会,拉了不少徒弟徒孙来,不然徐令手下人才真不一定排的过来。

  沈默被他安排成政委,负责教化百姓的思想,有人愿意加入大同会,沈默就开始重复那一套,给他们讲大同会的信仰,目标是什么,久而久之,徐令看他做的很不错。

  赵玄凌和赵希安也被徐令拉了壮丁,其中赵玄凌为了说服赵家主动上缴田产,不惜与家中决裂,徐令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赵家人离开阳和县,并没有伤害他家人性命,没收全部田产。

  事实上,徐令对待这些地主,也并非是尽数杀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