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隆隆,杀声震天。
素衣妇人平静的话语传遍全场。
那些士卒们,那些老人和少年们,那些拎着擀面杖菜板捣衣槌的壮妇们,仰着头,目光闪亮地看着她。
箱子掀开在面前,黄金白银亮闪闪地反射着阳光,却没有多少人看。所有的目光,都凝视着那温婉而坚定的素衣妇人
那是他们主帅的妻子,是他们主帅长子的生母,是整座城池里,地位最高的女人。
但是,她也是将军校尉们的大嫂,也是士卒们的婶婶嬢嬢。
她曾经走入军营,抚慰受伤的士卒,亲手为他们包扎,也曾经带着城里的将领妻子校尉妻子,为士卒做军衣,做军鞋,做绷带……
她本可以在精兵的保护下快速撤退,去和主帅汇合,但是,她的选择,是和大家站在一起,坚守城池!
“夫人,我们立刻去城头!”
几个轮休的士卒扭头就走。身边,没有上城的老人们,少年们,熙熙攘攘,跟着向前:
“夫人,我们也去!”
“我们也去!就算不能上阵杀人,我们至少能帮着抬抬伤兵,包扎止血!”
“我们去做饭!”
城上苦战的士兵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多了一批援军……
他们终于赢下了这场苦战,等到了主帅回援。面对丈夫的感谢,素衣妇人只是淡淡轻笑:
“我是你的妻子,同荣共辱,同生共死,岂不是我应该做的?”
从这一天起,沈乐发现,他的视角好像变了。
确切地说,他的视角,好像是黏附到了那个幼童身上。
那个孩子,挨在素衣妇人身边,亲近着她,仰望着她,抓着她的裙摆,听她教自己念书识字;
为她的每一个笑容而欢喜,为她的每一句夸赞而雀跃;
反而是他的生母,他虽然恭敬,虽然孝顺,虽然也依恋,却没有那种敬慕仰望的感觉……
“话说真的会有女人,把庶子当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吗?真的会有孩子,对嫡母比对生母更加亲近仰慕吗?”
沈乐有点看不懂,但是看来看去,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真的。幼童一天一天长大,习文练武,被人称为“聪明英锐”;
他对父亲的称呼,由“父帅”变成“父王”,终于变成了“父皇”。
小小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十三岁受封,二十岁踏上前往边塞的道路,统御一方,为国家抵御草原上的敌人。
离去时,千般不舍,万般牵挂:
“母后,您要好好保重玉体……等我去了晋地,我猎了最好的毛皮过来,为您做抹额,做围脖,做大氅!”
“去了那里,好好干。”已经不再年轻的素衣妇人坐在殿中,关切地倾了倾身,想要抚摸孩子的肩膀。
青年赶紧膝行两步,把肩膀递到母亲手下。
素衣妇人的衣着,比先前城中的时候华贵了一些,却也是粗糙厚重的素色单衣,洗得半旧,有些地方甚至都快要有了破洞。
她缓缓抚着儿子的肩膀,柔声道:
“你是你父皇的孩子,是大明的皇子。于忠,为国守边,于孝,为你父皇分忧,你能做到,母亲就很高兴了。
毛皮什么的,都不重要,你的心思,不要放在这上面……”
她絮絮叮嘱,青年有点儿失望,却也老老实实点头。沈乐在她身边长长叹了口气:
唉,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刚满二十岁的孩子,在现代大学还没毕业,这时候就要出去主持一方,面对草原上时时掳掠的敌人。
当母亲的,再怎么担忧,也只能把这份担忧埋在心底,笑脸送孩子离开……
青年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终于离开江南,远赴晋地。此后,果然时时写信请安,年年捎了最好的毛皮回来。
然而,他再也没能回京,也再也没能,见到疼爱他的母后一面。
四年后,那位慈爱的妇人,病逝京城。天下哀恸,二十四岁的青年南望恸哭,写奏折上禀,请求建寺庙为母后祈祷冥福
他甚至不顾一切,按着腰刀对工匠怒吼:
“把观音菩萨的面容,照着我母后的样子来塑!我要进寺里上香的时候,一抬头,就看到我母后的样子!差一点点,我扒了你的皮!!!”
“小的遵命!遵命!!!”年迈的老工匠连连叩头。承诺完,他哆哆嗦嗦,仰望上方的青年王爵:
“还请殿下赐下娘娘的圣容,好让小的照着塑造……娘娘恩德,泽被万民,塑造圣像稍微差了一点点,小的万死莫赎……”
“没问题!我这就画给你!”青年信心满满。他从小习文练武,跟从的都是最好的老师,一手画技也颇为自得。
画一张母后的画像,怎么可能难得倒他!
执笔磨墨,摊开各种颜料。青年站在空白的画卷面前,手里画笔举起了又放下,放下了又举起,良久,笔一扔,掩面恸哭:
“怎么办……我忘了母后长什么样了……我居然忘了……”
以为自己心心念念记得的,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忘的,以为自己一闭上眼睛,就会历历在目的。
明明梦里还看得很清晰,然而,拿起笔的时候,脸是圆脸还是鹅蛋脸,眼睛是杏眼还是丹凤眼……
每一个特征,好像都模糊了,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办法信心满满地下笔……
沈乐长叹一声,也跟着闭上眼睛。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是爷爷养大的,对父母的印象仅限于照片;
但是,爷爷过世那么多年,他此刻闭眼,也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准确地描摹出爷爷的面容……
青年伏案哭了许久,擦擦眼泪,开始写给朝廷,给父皇的奏折。
一字一句,泪水和墨而落:
请求父皇赐下母后的圣像,让他能睹画思人,让他能交给工匠,按照母后的样子塑造佛像,把母后的仁德广布天下……
历时八年,寺庙终于建成。一尊巨大的,将近十丈高的千手观音,立在大悲殿中,俯瞰世人。
而青年王府里的佛堂,也多了一尊半人多高,婉约秀美的佛像:
“母后……儿臣以前没有好好孝敬您,从今往后,儿臣每天来看您,每天来给您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