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死老头子
下班后,谢薇直接坐最后一班车回了城。
在车上她看到了同样要回城的陆斌和刘佳丽。
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后,谢薇便不再理会陆斌他们。
进城后,她也没回陆家老宅,而是倒了去京大附近的公交车,去了朱老太太家。
朱老太太的身体,已经愈发的不好了。意识糊涂,说胡话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好在朱老太太,尽管这一生吃了很多的苦。
但她的修养还在......
再糊涂的时候,她也只会对着空气述说,就好像对着她曾经的家人一样。
喊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吃饭不用等她。
喊她的小秋儿在家附近玩,不要走远。
说着不想他的儿子们(长子李国栋,次子李国梁)去战场,希望他们能平安回家。
也骂小儿子(三子李国才)离家出走,是要剜她的心。
更不舍得唯二的两个孙子去参军,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
让她老年落了个孤苦无依的下场......
“妈,奶奶她这个礼拜怎么样?还是糊涂的时候多?”
“可不是,动不动就对着空气一说就是好半天。”
说着,李淑珍话锋一转:“你这是从医院直接过来的?还没吃晚饭吧。”
“吃过了,在回来的班车上吃了个面包。”
“一个面包哪能够啊?你等下,我这就去给你下碗面。”
“李婶儿,你陪小薇妹子说说话,我去做。”张娟听到他们娘俩的说话,立即抢过煮面的活计。
“她不爱吃挂面......”
“婶儿,我知道,小薇妹子更喜欢吃手擀面。放心吧,我都记着呢。”
谢薇笑道:“那就麻烦张姐了,不过少弄点儿,我真不饿。”
“不麻烦,不麻烦。”说着,张娟已经溜进厨房。
“那我去看看朱奶奶吧。”
闻言,李淑珍提醒道:“那咱们小点儿声,她吃完晚饭就睡下了,也不知道醒了没有。”
谢薇诧异:“睡这么早?”
现在也才晚上七点多。
“人上了年纪,觉本来就少。她现在成天在床上躺着,更是想睡就睡了。”
“那晚上,你和张姐照顾起来不是很辛苦。”
老人觉就那么多,白天睡的多了,晚上自然就睡不着了。
“也没有多辛苦,我和小张两个人呢。再说,老太太虽然糊涂,但从来不磋磨人。她晚上也只起一次夜。”
只是起这一次夜,能折腾半个多小时。
说起朱老太太,李淑珍心里也不好受。
她怎么也没想到,老谢都死了十多年了,自己竟突然多出来个需要伺候的“婆婆”。
虽然,不知道闺女是怎么确认的朱老太太是她亲奶奶的。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这一年来,她自认伺候老太太是尽心尽力了,也算对的起老谢了......
这小半年来,她从老太太的胡言乱语中,才知道老太太这一路走来,那么不容易。
也难怪,明明认定了闺女是她亲孙女,三个孩子是她亲重外孙,她说什么都不敢和他们相认。
只因,她认为她命里带煞,刑克亲人......
要李淑珍说啊,如果老太太是命硬,能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活下来的人,但凡不是命硬的,早就去见阎王了。
她趁着老太太清醒的时候,也不是没劝她想开点儿,她的家人相继离开不是她的错。
但老太太悠悠的一句:我怕啊!
就让李淑珍心里就更不是滋味儿。
老太太是怕她的“硬八字”会给她孙女和三个重外孙带来不幸。
打那以后,李淑珍伺候老太太就更加尽心了。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你走了,
正如你悄悄的来;
你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谢薇站在门口,听老太太背了一首改过的“再别康桥”。这还是她认识老太太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老太太背诗。
以往最多是看见老太太拿着一本书,或在桌前,或在窗前,或在枣树下仔细翻看。
“泰和啊,你走的时候的才三十六,正是最好的年华。我如今都七十七,快八十的老太太了。我这要是去到下面,你还能认得我吗?”
“咱们的秋儿还是那么活泼可爱吗?她遭了那么大的罪,现在总该听你的话了吧?”
说着老太太轻笑出声:“泰和啊,我跟你说,我等到咱们三儿的闺女了,咱们孙女长的不太像咱们李家人,更像她妈。
不过她生的那三个孩子,也就是咱们的重孙,跟他们姑奶奶长的可像呢。
原来我以为大宝就够像咱们秋儿了。如今看着囡囡才是最像咱们秋儿的。
你在下面,可得多保佑保佑她们娘四个。不然,等我下去,我可饶不了你.....”
站在门口听墙角的谢薇和李淑珍对视一眼,叹了口气,扬起一个笑脸,欢快的走进老太太的房间:“奶奶,您这是要不饶了谁啊?”
听到有人说话,朱老太太视线转向门口。
见是谢薇,脸上也露笑意,伸出一双手招呼道:“是小薇回来了,快过来......”
谢薇上前,把手放进老太太的手心里,老太太抓住谢薇的手,继续道:“你来的正好,我正和你爷爷说,让他在下面......”
这时,朱老太太好像才发现他的李泰和不见了,有点儿慌乱道:“这个死老头子,怎么转个眼的功夫,又跑了。”
说着,看着谢薇,满脸心疼:“我正想着让你见见你爷爷你......”
谢薇:......奶奶,其实吧,我和爷爷不见也罢。
李淑珍连忙打断老太太的话:“哎!您老人家这是又糊涂了。胡说的,胡说的,路过的各路神仙,你们可别当真,你们都当什么都没听到哈。回头,我给你们多少几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