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重建土地庙
那断手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我都不敢像以前那样经常往山上跑了,生怕再看见点啥。
麦苗开始一点点返青,现在小河里又有了水,昨夜还下了一场春雨,虽然不大,但旱情是解除了。
春种开始了,忙碌能让人暂时忘掉恐惧。
去年天旱,种的豆子,今年老爷子宣布水田里继续种稻子。稻米能够卖上价钱,去年地震和旱情,朝廷免了两年的田税,今年还不用交,到时收上来正好可以卖钱。村里人都是这样操作,种出来的米自己舍不得吃,全部卖出去,得来的钱买便宜的玉米回来,这样能吃的更长久一些。
基于之前的二茬稻,种之前,老爷子特意来询问我的意见:“老二媳妇啊,这种稻子你有啥好的建议不?”
“爹,你看我那辣椒苗长得怎么样?”
“不错,苗长得很整齐还壮实。”
“我是先提前催芽育苗的,再将苗移栽到地里,这样自然整齐又壮实。爹,您也可以借鉴一下。”
“这样吧,反正今年不用担心交田税,咱家的两亩水田就交给你指挥了,就当试验田弄,咋办你说了算。”
“爹,我这是想当然,没有实践过,万一要是做不好了,您可不能埋怨我啊。”
“不会,大胆干吧,爹相信你。”
有了这句话,我就放心的指挥众人,先将种子晒了两天,杀死一些病菌,古代没有农药,只能靠太阳的紫外线杀杀毒,顺便提高一下种子的活性。
然后让大家将不好的种子挑出来,老太太说:“这也太浪费了吧?”
我解释道:“娘,种子不好,那长出来的庄稼能好吗?”
老爷子说:“是这个理。”
水田里的地已经翻耕平整过了,家里有了牛就是很方便。肥料也上过了一遍,在稻田里选了块地,起垄沟,将用温水泡了多半天的种子洒进去。没有塑料薄膜,只能用薄点的油布代替,早上掀开,傍晚盖上。
现在老赵家就是赵家村的标杆,一有点风吹草动,全村跟风学。以里正为首,跟着老爷子就长在了地头上,天天盯着小苗。
在保持温度和湿度情况下,六天左右,稻子发芽了。老爷子他们很是高兴,发芽早,回头也会收的早的,正好留二茬稻。
秧苗长到半拃长时,就开始拔苗移栽,稻田里已蓄了河水,脱掉鞋袜,4棵秧苗一起插秧。从一边向另一边一排排地插,插一颗走一步,浅插即可,老爷子很仔细,让大家一定要插匀插直。
插完秧三天后灌水,一周后施肥,种地我也不太懂,只能估摸着,幸亏秧苗返青分蘗了。这要是没种活,我都觉得对不起大家天天耗在地头上。
看着地里逐渐长大的秧苗,老爷子和里正很高兴,连说:“好,看这长势,今年收成应该不错。”
紧接着将红薯和豆子也都种到了地里,养殖场那边大哥又开垦出来两块地,也都种了红薯,秦叔说山里种的山药豆也都发芽了,这无疑是好事,以后这片山里,也能收获山药了。
春种结束后,本想着能轻松两天,谁知这天里正愁眉苦脸的过来了。
老爷子问:“怎么了这是?出什么事了吗?”
“唉,我这不是刚从镇上回来吗?衙门又要让交钱出工了。”
“咋回事?咋又要交钱又得出工的?”老太太急了眼。
“听亲家公说,你别打岔。”
“蔡大人要重新建土地庙,让各村按照人头筹钱,每人20文,各村还得抽调10名男子去白做工一个月,只管一顿午饭。”
老太太一听更着急了:“每人20文,我们家十几口子就得拿出将近300文啊,还要白去做工一个月,这蔡县令还让不让我们老百姓活了?”
我问道:“里正叔,镇上的人也要掏钱吗?”
“当然了,衙门说这土地庙可是保佑咱这一方平安的,人人都得修功德不是?”
“全镇得上万人了吧,盖个小小的土地庙要得了这么多钱吗?”
“衙门说,原来的土地庙太小了,要往外扩一扩。”
老爷子也感叹道:“真是劳民伤财啊!亲家,你准备怎么个章程?”
“之前,二栓媳妇不是刚给大家发了工钱吗,没上工的,大家互相借一借,凑一凑也就有了,银钱不用担心。关键是让谁上工这事,我比较发愁。没有工钱拿,还得出劳力,谁家愿意干这事?指派到谁家里都不乐意。”
要不怎么说赵家村的里正还是比较仁义呢?指派谁去还犯了难,还考虑村民的感受。我猜对于大多数村来说,这事好办的很。看谁不顺眼就让谁去,谁还管你乐意不乐意?
二栓说:“叔,不行算我一个吧。反正现在春种结束了,地里活也不多,家里有大哥盯着就行。”
赵顺也说:“也算我一个吧。”
里正欣慰道:“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总想着为我分忧。可赵顺去不了,你不是我们赵家村的人。我准备让我家老大也去,一个村怎么也得有个主事的。还需要8个人就不知道怎么指派了?”
我出主意道:“里正叔,不如你将咱村合适的人选先摘出来,然后让他们抓阄算了,这样谁去谁不去的,也都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怨不得别人去。”
里正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还是二栓媳妇主意多。要不商量半天也还是得罪人,让他们自己抓,这样不会在说啥了吧?”
里正挑着家里劳力多的,选好人,将他们召集在一起抓阄,婶子嫂子的围了一圈,比家里老爷们还兴奋呢。没有抓到的喜笑颜开,抓到的愁眉苦脸,能怪谁,只能怪自己的臭手。
因为要早出晚归,赵顺接下了二栓给如意酒楼送豆腐的活。
二栓第一次去镇上上工,回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我给他热了饭,说道:“怎么这么晚?要不你住镇上吧?这样不用来回跑了。”
“没事,我们十个人呢,正好做伴,自己住在镇上反而不好。”
晚上,他一脱衣服,背上赫然两道鞭痕。
“疼不疼?怎么第一天上工就挨打了?”我心疼地找出药膏给他涂上。
“没事,不疼,那帮监工为了给我们下马威,每人都给了两鞭子。”
“只有村里的人吗?镇上的人去了没?”
“都是村里的,看着都是些老实的汉子,挨打了也都忍着,不敢吭声。”
“那些监工可都不是善茬,每天上工时,一定要小心。”
“知道,媳妇,别担心。”
怎么不担心呢?那些监工可不会拿底层的百姓当人看。